Wednesday, November 23, 2011

感恩小語:一杯茶

這些年來,崇德有著許多的變化,唯一不變的,就是那一杯茶。

在還沒進入崇德授課之前,並不知道那一杯茶的存在;生命中,也就不曾因為少了那杯茶而感到缺憾。

進入崇德之後,一開始,其實也沒意識到那杯茶的特別之處,心想,授課的人,頗費唇舌,備茶止渴,理所當然。

當然不是。

沒有離家,不知家鄉水的甜。當那杯茶真正在心裡、在骨子裡入味的時候,是踏出崇德校門的時候。這些年,因為繼續進修的關係,承蒙許多師長與學長姐的錯愛與關懷,有了許多到各校兼課的機會。於是我成為師大英語文中心的老師,沒有那一杯茶;接著,我成為台北醫學院通識中心的老師,沒有那一杯茶;之後,我成為世新英語系的老師,沒有那一杯茶;這學期,我成為大同應外系的老師,沒有那一杯茶;最後,我回到了母校,成為師大英語系的老師,沒有那一杯茶。我終於發現,離開崇德,再資深、再優秀的老師,都得自己拎著自備的杯子,在課堂間奔走;我終於發現,離開崇德,沒有那一杯茶。

我依戀那一杯茶,因為我知道那是對授課人的重視;我依戀那一杯茶,因為崇德在意授課人的舒適,正因那影響上課的品質;我依戀那一杯茶,因為從80人的班級到8個人的班級,那份貼心的細膩不曾改變;我依戀那一杯茶,因為再少與再多的師生,在崇德都不會是微不足道或人多不稀罕;我依戀那一杯茶,因為那杯茶那麼暖,16年那麼長......這杯茶,如何戒得掉?

在崇德的每一日,我得日常的食糧;在崇德的每一日,我得教學相長的喜悅;在崇德的每一日,我都能喝到那一杯茶;然後,我在外面兼課,念念不忘那一杯茶。

喝著這杯茶,我有了教書的樂趣;喝著這杯茶,我有了穩定的生活;喝著這杯茶,我有了一個又一個的學位;喝著這杯茶,我才有了種種在校外的成就。於是我所有的感謝,都始於這小小的頭緒,在感恩節的前夕,我衷心地感謝這一杯暖暖的、崇德的茶。

Wednesday, December 8, 2010

校外觀摩之古希臘文物篇

臘月初六,日麗時吉,宜出遊,舉校前往故宮,覽希臘之美,瞻羅馬之勝


話說,日前得知故宮將有希臘羅馬文物來展,遠從大英博物館運送抵台,機不可失,正值本學期有希臘神話科目,鍾姐提議校外教學,經學校決議通過,訂於十二月六日成行。除了選修西洋文學概論的同學參與,還有一半是沒有修課的同學,沒想到也響應了此番的觀摩活動,一行四十多人,好不熱鬧!


早上九點集合,從部分同學早到與黑眼圈的半徑看來,前一天應該是沒睡,至於是太興奮睡不著或是怕晚起而不敢睡,不得而知。總之,大家的慎重與熱烈參與,是有目共睹的。


人到齊,配耳機,入場。在此之前,發了講義上了課,不致走馬看花;叮嚀關手機勿攝影,不致有失觀展禮儀;由我導覽,當仁不讓,不致蜻蜓點水…自認萬無一失,昂首進場,孰料
  1. 講太久:參展的東西其實不多,但是我們把它當作上課,一開始,大家興致勃勃,我力求鉅細靡遺,同學們也相當配合。藝術品上的希臘神話猛講,時代背景略講,上面的銘文必講,作品的風格也稍講…一個小時過去,兩個小時過去,三個小時過去,體力跟著過去,精神逐漸過去,意志力差點過不去
  2. 笑聲大:完全用上課的習慣來講,改不掉說笑的習慣,同學們冷不防在靜謐的展場內爆笑開來,我整個尷尬噴汗,急忙制止,如此來回數次,令人精神緊繃,不似在校講課自在輕鬆。
  3. 燙到嘴:講解歷時兩小時後,口舌焦渴難耐,稍作休息,此時同學窩心地遞上茶水,我懸空倒下,避免接觸水壺,水溫之高,驚覺汆燙豬舌,縮頸吐舌,舌久不能收,僅能不住含糊說燙,四下喊"修"(台語)。平常,果然不能對同學不好
  4. 爆掌聲:就在最後,當我覺得終於講解完,即將功德圓滿、修成正果,差一步走到出口,突然同學開始鼓掌,彷彿我是在街頭上賣藝的人,一時羞赧愧怍,幾乎奪門而出,不敢相認,無奈壓著證件,不敢貿然擅離。
除上述四點之外,一切完美,相信等到同學們的脊椎、腰骨、骨刺等歸位後,也會一致贊同的。時間好,避開了週末人群;地點好,位於台北市內;天氣好,不陰不雨好心情。最重要的,大家有了一次課外教學的經驗,除了體會嶄新的學習方式,也可供日後活動參考(以後就知道,挑重點講解就好,否則精神渙散,體力不支)。

大家還有什麼感言跟建議嗎?請踴躍留言,提供參考吧!

Sunday, November 7, 2010

objet petit a

依據精神分析,驅使人生活下去的動力是「缺」(manque),「缺」的外在表現則投射在小對體(objet petit a)。「缺」的本質是相同的,但每個人為「缺」而外求的對象不同。由於這種以「缺」為本質所產生慾望是流動的,所求的對象也就是假的、暫時的、無法確實填補空缺的,所以這對象就叫小對體(其實整套系統很複雜,我以極簡化的方式,做一個極膚淺的解釋)。


所以,有一陣子,你會超想換手機;有一陣子,你會超喜歡逛包包;有一陣子,你會超想吃大餐;有一陣子,你會超想換工作。沒有別的原因,就是-「缺」(不管你能夠說出幾百個有意識的答案,精神分析都認為沒人知道自己的潛意識,所以都是「缺」)。所以,你會在某個時刻,抓住某種追求存在感的稻草,也就是你那陣子流動慾望的小對體,讓你可以漂浮在「缺」的大海上。


看來很負面的 「缺」,其實在當代的理解,是生存之所需。沒有了「缺」,生命會馬上失去動力,求生的意志會馬上消失。這個說法可以解釋許多的心理狀態:無論如何打掃,還是覺得不潔;;無論鞋子幾雙,還是不夠搭配;無論吃得多飽,還是不夠;無論減得多瘦,還是覺得自己過重;無論如何招攬多少苦難,還是覺得不夠(認為受夠了而一邊抱怨一邊做的,是此類最典型的例子)。所以,咱們這輩子,任何時候都會忙些事情,回頭看,常覺得莫名其妙。


最近,我的「缺」開始蠢蠢欲動,一時之間找不到小對體,不知買啥是好。不知道最近大家迷上的 objet petit a 是什麼?

Tuesday, October 19, 2010

Chung-Deh's Greek Mythology Blog


本週,屬於崇德的希臘神話部落格正式上線,提供同學們每週依照單元出題及交換心得的空間。本網頁規劃模倣崇德聖經小棧,旨在方便同學出題與留言,每週post上當週主神相關課文段落,請於選定該週的同學於上完課後自行上網出題。如有任何問題,請逕於此處擊點"意見"留言,我將儘速回答。

崇德希臘神話網址:http://cdmythology.blogspot.com/
此後,網址連結將常駐本網頁右方-希臘神話課程

Friday, October 15, 2010

Crack a Bottle

我喝茶、咖啡,也熱愛果汁、白開水。畢竟女人、男人都是用百分之七十的水做的。上課流汗,跑步流汗,連睡個覺不小心也流一堆汗,補充水份可是少數值得留意的俗事之一呀!


、又不願負重,所以包包裡總有個小寶特瓶(橘色那種的小燕麥瓶),替代水壺。輕盈小巧、攜帶方便,再加上是我最喜歡的橘色,讓我沾沾自喜,好不得意。怎麼會想出這麼經濟實惠的法子呢?哈哈!我太聰明了。直到昨天...


話說昨天看了Christine買了個超美的Thermos,也就跑去了百貨公司看看,聽說還有更漂亮的櫻桃黑(Christine的是類似鋼琴烤漆的酒紅色,已經夠誘人了)。小姐親切地招呼我,告訴我規格、容量、價格,最後她說:「如果您也考慮攜帶檸檬汁、可樂等酸性果汁或碳酸飲料,那我們將不建議購買。」哇!服務真是超好,還不建議部分使用者購買。她說,不銹鋼並非大家印象中的那樣穩定,會跟酸性液體產生作用。


說完一聲謝謝,只好閃人。我每天在家喝的飲料就是茶,在外面常喝的飲料就是現搾的葡萄柚或紅蘿蔔汁。前者,就是酸性橙柚類果汁。哎呀!跟美麗的保溫杯無緣...看來,還是來是買個其他的隨手杯或小水壺吧!


就在搜尋失意,決定還是用小寶特瓶之際,赫然在網路上看到一筆資料:塑膠瓶回收分類號碼。相關資料越找越多,終於比較明白那是做啥的了。網路上的資料琳瑯滿目,用了許多的術語與專有名詞,我在此用地球人能懂的話整理一下:

  1. 1號標示: 大部分的飲料用瓶,多次使用後,即使低溫或室溫也會釋放DEHP,可能致癌而尚未確實,對睪丸產生毒害並減少50%精蟲,確實。
  2. 2號標示:相對穩定的材質,具抗酸性,一般的乳酸飲料用瓶皆為2號(也有部份牛奶保裝用此材料)。目前尚未發現毒害或後遺症。
  3. 3號標示:燃燒後毒素多,也就是戴奧辛塑膠,常用於非食物容器用途,還是有些沒良心的礦泉水跟沙拉油會用,環保署已宣佈全面逐步禁用(包括非食物容器用途也禁用)。
  4. 4號標示:若未經特殊處理,顏色多為白色半透明,多用於牛奶包裝,被認為較穩定材質一類,目前尚未發現毒害或後遺症。
  5. 5號標示:抗酸、抗鹼、耐熱165度,燃燒後對環境較無害。屬較佳食物容器材質,目前尚未發現毒害或後遺症。
  6. 6號標示:保麗龍原料。沒發泡的,可用來當養樂多瓶跟布丁杯;發泡的,就是被禁用的保麗龍餐具。致不致癌,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不同,爭議多。
  7. 7號標示:歸類為其他類塑材,但多含PC,本來因為耐摔、耐熱而很受歡迎,大量用來做塑膠奶瓶與運動冷水瓶,後來發現即使室溫也會釋出一種叫雙酚A的物質,會誘發人體乳癌細胞增長。目前研究因釋出量尚低於誘發標準,所以加拿大以外的許多國家尚未禁用。
報告完畢!所以,我今天去翻了不少飲料的屁股來看,仔細看清楚瓶底的三角形裡到底寫什麼數字。滿意地帶回了最可靠的2號與5號各一瓶,為了保險起見,還多買了一瓶玻璃瓶飲料,畢竟,大家嫌笨重的老東西,往往才是好東西。

再看了些資料,發現所謂的可靠塑材,都是當年未曾發現有害的塑材。誰知道會不會幾年之後,2號與5號也變成了禁用塑材。再三考慮之後,決定玻璃才是王道,就在這時候,有人說:「如果不小心打破一點,缺了一角,喝了下去,那就...」天哪!只是喝個水,這世界就變得這麼複雜!!


Friday, October 8, 2010

Take Life Easy and Life Will Be Easy on You.

閒,開門見月。

如果在幽微的夜裡,推門望月,自然是種閒情。但大部分的人,恐怕鎮日埋首忙碌,別說是月亮,恐怕大白天的,也沒抬過幾次頭,看過幾次藍天太陽。別誤會,我不說教,也討厭人說教。我純粹是以高階懶人的身份,來分享一下長年來的心得。

忙,不是事實,而是心態。

有人工作成癮,以忙(盲)碌為自己建立存在感;有人樂於生涯規劃,以為自己掌管生老病死;有人搶快貪急,巴不得凡事速成;有的人啥都不是,卻不斷做事來填補社交的空白。而最多的人則是--放不下。

世界還沒我們的時候便在轉動,世界沒了我們的時候依舊轉動。"事情都做不完,哪有時間..."--這是句很耐人尋味的話。一定是甘願不走開,才會有做不完的事;一定是答應虐待自己,才會有超量的工作;一定是有比自身健康、家人相處、友人聯絡、享受生命更重要的事,所以才會忙得沒天沒地,推門不見日月。那...活著的目的是?


這星期在台大上課,教詩的老師告誡大家,詩描寫的是生命,學習時貪急沒有用,唯有細細咀嚼,方能體會出生命中的甘甜。欲速,則連生命的苦澀都不識滋味。


其實,又何止是詩?所有人文學科的養成,都是如此。人文藝術,是得閒而來的;人生智慧,亦是得閒而來的。書本內外的種種學習體會,自然是急不得的。

我的恩師曾跟我說,有些人常說:「我先把這個忙完,以後自己就有多一點時間可以...」,而這些人,終究未能在這輩子給自己留下什麼時間。當我對老師自首托托拉拉的惡習時,他說:「俗世中的急事,時間一到自然解決。可能是你提前規劃,讓它盡善盡美;可能是你臨時抱佛腳,把它交差;可能是你來不及,別人把它接過來;可能是你殫精竭力,但最後白忙一場;可能是你心急如焚,但根本不急...還有,就是忙個半死,終於發現,別人做得來,這世上沒你不會不行。」老師說,最後那個是最幸運的,因為學得了真理。所以,老師最後下的結論是:「保持你現在這個樣子。閒書,先讀;美食,先吃;朋友,先見;生命,先嘗。」我誠心受教。

忙垮自己,除了你的仇敵,沒有人得到好處。慢下來,閒下來。咀嚼生命,推門望月。

Monday, September 13, 2010

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!

有些人冒險犯難,激發潛能;有些人以逸待勞,靜定養生。中文的「好逸惡勞」的「逸」,大概就是英文所說的"comfort zone"了;而常聽人說的「出去闖一闖」的「出去」,大概就是"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"吧!

舒適的外圍是學習,學習的外圍是焦慮。所以舒適,是因為拿手;學習,是因為剛上手;焦慮,是因為一竅不通會失手。所以在有限的區域裏舒適久了,會有自己什麼都很拿手的錯覺;一直處於焦慮的環境,無法熟悉新的人事物,會有自己快崩潰的壓力。看來,能二者得兼的,就只有學習了。有熟悉的科目,有陌生的科目;有熟悉的夥伴,有新進的同學。適時為生活找到進退,也讓自己與書本得以應對。

最近,我也離開了我的 comfort zone,進入了陌生的學習環境,甚至時而進入焦慮的狀態,但是不時離開自己的 comfort zone,不僅是件保持身心活化的事,對任教的人也是件不可或缺的事。學習,讓人謙虛;學習,讓人受教;學習,也讓台上的人有機會到台下;學習,也讓當老師的人多體會當學生的心情(有時卻也會更痛恨不踏實學習的學生)。

你,現在在哪一區呢?